Pages

Sunday, November 07, 2004

貴嶼:中國電子廢料終點站

(來源:綠色和平)
貴嶼位於汕頭市潮南區,占地面積52.4平方公里,下轄四個片區28個村(居),15萬常住人口。貴嶼地處潮陽市、普寧市和揭陽市交界處,在2003年3月潮陽市被重新劃入汕頭市以前,三市對這裏的管理互相推諉,結果導致貴嶼成為典型的“三不管”地帶。不過,對於貴嶼來說,最重要的是一點在於貴嶼鎮處於粵東練江的西岸,同時又處於一片低窪地的中央地帶,這種地形使得貴嶼成為嚴重的內澇區,農業生產基本沒有保障。在建國以前,由於當地地理的優勢,貴嶼開挖了發達的水上通道,成為潮汕地區的水路樞紐之一,這也是“貴嶼”名稱的由來。水路的發達給貴嶼人提供了很多農業以外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但是在建國以後,隨著公路的擴建和水路的廢棄,貴嶼人這方面的優勢和機會完全失去了。


面對如此的生存壓力,而在潮汕地區嚴重“人多地少”的情況下,遷移早已不可能,因此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發揮潮汕人的經商傳統。貴嶼人的選擇是:收購廢舊品。貴嶼鎮的農民在20世紀的上半葉就已經開始在臨近的地區走村串巷,收購雞毛、鴨毛、廢舊銅鐵等等,涉足各種各樣的廢舊品收購,並且逐漸形成為當地另一種意義上的主業。到上個世紀80年代,貴嶼人從事廢舊物品的收購人數之多使得貴嶼在潮汕地區已經非常著名。說到貴嶼人,潮汕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收破爛的”。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貴嶼開始涉及舊五金電器的拆解生意,並且由於獲利豐厚,整個行業規模逐漸擴大。傳統的收舊利廢行業的在90年代初真正發展為貴嶼人的主業:大面積的土地開始拋荒,貴嶼鎮區80%的家庭參與到這個行業中來,並通過這個行業迅速積累財富。而就在此時,國外的電子垃圾通過深圳、廣州和南海的轉運點,開始大規模地進入貴嶼。

電子垃圾中含有非常多的有害物質,在回收處理過程中可能導致嚴重的污染。因而,電子垃圾的回收與拆解一直是國際性的難題。但是由於貴嶼的電子垃圾拆解業大部分由家庭作坊來進行,這些作坊通常既沒有必要的設備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更沒有充足的資金來降低污染。為了節省成本,家庭作坊往往採用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方式進行電子垃圾的拆解,於是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嚴重的污染——尤其對於土壤和地下水。這些污染在本世紀初引起了香港媒體的注意,並且很快就把原本不為人所知的貴嶼推向了世界關注的前臺。

但是,如果僅僅是污染問題,貴嶼還不至於受到這麼強烈的關注。關鍵在於目前在貴嶼拆解的電子垃圾主要來源於美國、日本等國,這就牽涉到國際貿易的相關問題,其中就包括原本就備受爭議的國際貿易道德問題。同時,這個問題又和電器產業整體的環保問題相關聯。這種牽扯使得貴嶼的問題更加複雜。

No comments: